“我和我家”主题推进过程
关于主题的产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背景:
“六一”嘉年华----小不点运动会中,我们小(1)班也承担了美食城策划,准备与当天服务的任务,我期望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孩子感受到为别人做事是件好事情,体验付出的快乐,以此逐步引导孩子有责任意识,能主动关心,体贴他人,改变对物品的霸占,对同伴排斥等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但是当天发生的事却让我难忘:尽管事先作了大量准备,并且与家长志愿者进行了沟通与布置,但是这些志愿者家长仍出于心疼及好奇而趁职务之便或在美食城开门之前,先让自己的宝贝挑自己喜欢的吃个够;或担心孩子因为别人服务而无法参与游戏,擅自带他们离开岗位;或阻止孩子按时换岗……
这样的现象让我备感无力,导致孩子自私、不顾他人的感受的根源还是在家长身上,他们习惯了付出,习惯给予,习惯了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在习惯接受的同时却忽视了引导孩子知道付出是一种幸福。
思考: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我该作怎样的努力?
怎样引导孩子从关注自我转向关注他人?
小年龄的孩子情感的培养从同伴、老师等入手和从自己的亲人入手哪个更容易?……
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改变家长,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孩子的言行举止感动家长,让家长从孩子的行为中有所启示呢?于是“我和我家”的主题由此产生。
关于主题开展前的预想——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当一切基于原点的时候,我们必须对未来进行憧憬。同样的,在主题开展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对主题进行预想:孩子参与这个主题可以开展哪些内容的活动?有哪些活动内容适宜纳入课程。
对于“家”这样一个主题,可涉及的内容有很多。
父母
家庭成员 祖父母 1
叔、姑、姨妈等
功能 2
家用电器 使用
家 家中的物品 布局
房型结构 整理
基本情况 3
邻居
做客礼仪
1(了解基本情况,感受他们的付出,表达对他们的情感……)
2(家用电器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怎样安全使用电器,日常用品的整理与摆放……)
3(交往方式:上门拜访、打电话……)
但是处于小班后期这样一个年龄段,开展“家”的主题该以哪些内容为主,从哪个角度入手?解决些什么问题?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小班幼儿语言表达,图文表达能力等不足)
关于对孩子现有知识经验的回顾——立足于了解幼儿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条实践的真理。为了找准切入点,我必须了解孩子对“家”的已有经验,因此我组织了第一次集体性谈话活动,主要围绕着:“1.家里有几口人?他们是谁?长什么样? 2.家里有几间房间?相应的房间有什么?”这几个问题进行,孩子们能够回答前两个问题,但是对于父母摸样的言词描述少的可怜(长头发,戴眼镜,很高……),除了缺乏用语言描述个体特征的能力(方法上的问题),也有对日常接触的人事物熟视无睹,缺少关注的因素,至于用绘画方式表现人物特征也是一团糟,但这样的情况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也让我对活动开展方向初步有了底。“家里的人”与“家里的物”构成了我们活动的主线索;了解自己的家和家庭成员,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成了活动开展的主要目标。
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我们所要开展的活动,同时也为了保证孩子所要了解信息的渠道畅通,所以我们设计了一张家庭调查表,围绕着父母的外形特征、每间房间的功能与相应设施等基本情况让家长协助孩子用图文、符号等方式填写,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初步接触与了解记录的方法。
关于活动的推进——把握聚焦的问题
利用孩子们交上来的调查表,我们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谈话:我的爸爸和妈妈——孩子们对于父母外型特征的描述生动而且多角度(皮肤很黑、脸上长青春豆、眉毛很细是去美容院修的;头发染成红的;妈妈说爸爸瘦得像竹竿……)
儿歌:爸爸的胡子——因为孩子们都说不喜欢爸爸的胡子扎人
歌曲:办家家——表现家庭生活的有趣
儿歌:飞呀飞——感受与爸爸妈妈游戏的快乐
人物头像画:爸爸的胡子,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掌握人物五官、表情、特征的表现方式
歌曲:爸爸妈妈和我;……
在一个个具体的活动之后,孩子们更主动地关注他们的父母。在歌曲《爸爸妈妈好》的活动开展中,孩子们对妈妈和爸爸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情的认识出现了一面倒的情况。妈妈在家里所做的事情——洗衣烧饭陪宝宝做游戏等记满了一大张纸,可关于爸爸所做的事却只有寥寥几笔。看着记录纸上的画面,孩子们群情激动,他们都说妈妈好,爸爸很懒、很凶,要批评爸爸。面对这样一个聚焦的问题,我的感触颇多:婴幼儿期的特殊性或许是决定着妈妈对孩子的照顾比爸爸多(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难道爸爸的付出真的比妈妈少吗?我们的付出为什么有时候孩子感受不到或者习以为常而忽略了?爸爸和妈妈谁好是个错误的比较,怎样向孩子说明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说不清又道不明。通过怎样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妈妈一样爱我们,只不过爸爸和妈妈爱我们的方式是不同的?谈话吗?太教条!让家长代表来解释?每家的情况都不同,不具有代表性!用故事等文学作品来影响幼儿?似乎是个好办法。可是怎样的作品才能够说明问题呢?《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很不错,但是每一集都很独立,不能以权盖面。在中班的《学习》教材上,我发现了一则散文《爸爸的手》。,散文中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为动作表达了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呀,让孩子在具体的事例中发现父爱的存在确实是个很好的办法。从一开始用家里的物品来唤起孩子对妈妈所做的事情的回忆,然后通过“爸爸的手会做什么”这个提问激起孩子对爸爸的手会做哪些事的疑问。接着通过散文欣赏帮助孩子感受父亲的爱。由于这次活动选材的适宜,所以从后来孩子通过观察以后的信息反馈中(爸爸洗纱窗,搬家时爸爸拎最重的东西,遇到坏人爸爸保护我们,爸爸修电灯……)孩子们理解到父爱在生活当中的存在,同时也感动了他们的家长。
在孩子实实在在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之后,他们也用制作:给妈妈的手链、项链;给爸爸的折纸茶杯,送给妈妈的小围兜;歌曲《我的好爸爸》,儿歌《乖宝宝》等活动感动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之后,我们的活动转入了另一个线索——家里的物品。《我家的电器》、不在危险的地方玩》成了我们活动推进的主旋律。
在整个《我和我家》的主题活动中,我最大的感触是——立足于孩子的现有经验、关注他们的需求才是推进活动的最大基础。孩子需要什么,给孩子什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其中架起坚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