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和 我 家
 
 
 
 
                                             “小小志愿者”系列活动过程
                                             青浦区实验幼儿园 大4班 朱骊

之一:我们愿意当志愿者(主题的确定)
在全园幼儿和老师的想法交流并汇总之后,最终确定了“实幼嘉年华”大型游园活动由美食街、天天演、百米画廊、藏宝、摸奖和野外生存六大游戏内容组成。这六大游戏项目确实产生于孩子之中。我们倡导本次活动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孩子们在自主策划、准备自己节日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的体验、行为、能力发展等,但是这六项游戏内容能否真正抓住孩子们的心,吸引他们始终投入参与全过程呢?关于这些游戏内容的准备过程能否对大班的孩子,特别是我们班的孩子真正起到有效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发展的作用呢?我对此持有疑问。能不能从中继续寻找更为有价值的实施点呢?
思考一:无论是美食街亦或是百米画廊、或者是野外生存,涉及的不外乎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角色表演、交往、身体的运动动作、绘画等基本技能,只不过换了一些花哨的名称、用具或场地而已,对在园已经三年的大班孩子来说娱乐有余,挑战不足。这样的内容会长时间强烈地吸引孩子么?
思考二:大班的孩子无论是自律意识还是交往能力均优于中小班孩子。在全园游戏活动中,中小班孩子所遇到的挑战远大于大班的孩子。大班幼儿有能力在自己游戏之余帮助或照顾到比自己小、能力弱的孩子,大带小活动是完全可行的。
思考三:在大带小过程中,我们的大孩子要充分地用语言去交流、用情感去关怀、用行动去帮助。而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尤其是对他们的自律意识、责任心、行为习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经验和技能对孩子们终身发展而言是非常有意的,但孩子们能接受吗?
于是在集体活动中,我把这个问题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普遍都认为自己是哥哥姐姐,可以并且也应该在离开幼儿园之前为弟弟妹妹们服务,我也把所要面临的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在帮助弟弟妹妹的同时必然会减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影响奖品的获得等。在这样一种可能会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居然还是有近40名幼儿举手表示要当志愿者,可见“小小志愿者”的活动是可以进行下去的!
之二:我们的工作是……(角色的定位)
思考:虽然孩子们满腔热情地想表现出哥哥姐姐的样子,体现出保护者的强大,但是我确信孩子们和我一样对于将要担任的志愿者的角色定位是相当模糊的。从和孩子们的谈话中反映出孩子们简单的想法——他们认为志愿者就是帮助弟弟妹妹,当他们找不到游戏地点时可以带他们去,当他们奔跑时叫他们小心。
难道我们能做的就仅仅是这一些吗?简单的认识,局限的经验必然会阻碍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我们必须做的就是让孩子对“志愿者”进行正确和全面的解读。
于是除了和孩子们分头搜集和了解关于志愿者这一社会角色的资料,我们又在园内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和采访活动,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1、在整个活动区域上上下下活动时会出现哪些不好或者不安全的情况?2、老师或小朋友需要我们做什么?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回到教室(目的是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加强幼儿的时间观念与任务意识)。孩子们自由结伴形成了五个大组(7、8名幼儿一组)和三个小组(每组2、3人)。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找到了许多答案:如人多时上下楼梯很拥挤,会有危险;天气热穿得少,弟弟妹妹的奖品有可能会掉到地上;托班弟弟妹妹要小便了找不到厕所;美食城里小朋友把食物的残渣乱扔;老师在教室里走不开,遇到情况可以由我们帮忙传话……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情况被孩子们一一罗列了出来。这些图表和文字直观地帮助我们了解到志愿者这样一个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通过大家的归类和命名就产生了警察队(以维持秩序为主)、导游队(以带领弟妹活动为主)、环保队(保持大楼环境卫生及寻找失落的物品为主)、快递队(帮助老师传递信息等)四组组成的小小志愿者服务队,由孩子们自行选择参加。
如此,我们对小小志愿者这一角色有了初步具体的定位,也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之三:我们的海报(材料的搜集)
在“实幼嘉年华”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装扮的任务。我们班的孩子有过装扮的经验,在制作上困难不会很多,孩子们心目中都有一个很明确的装扮对象。比如警察队,他们商量之后决定要扮演扑克牌兵,这既与他们所要执行的任务相符,又非常具有个性。这时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制作材料的缺乏。
中4班门口由师生合作展示的海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孩子们要求我们也向他们的父母发一份关于搜集材料的通知。写一份通知对我们成人而言是举手之劳,对孩子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大班的孩子对文字图案已有相当的基础,把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虽不容易但也不是相当困难。何不让孩子们自己去试试呢?于是在我们的袖手旁观之下,四组孩子利用不同方式(有的组用猜拳、投票方式选出一至两名执笔者;有的组采用谁会哪个字就写哪个字轮流执笔的方法……)被我们逼出了四张各具特色的海报。这些趣味十足的求助信引起了家长极大的关注、震撼和支持,真正达到了宣传和求助的目的。
思考:从这些稚嫩的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制作这些求助信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协作、思考的过程,每个孩子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每个孩子都用心去搜索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经验,想方设法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拼凑最贴切的符号来表达共同的想法。试想当时如果没有一时的狠心和懒惰,包办或直接给予孩子帮助,可能结果呈现的是更为工整和规范的海报,但是孩子们在制作中更为有价值的东西(思维、创造)就被抹杀了!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之四:我们的队友找不到了!(外部形象的统一)
思考:在全班的装扮物准备和制作中,虽然警察队整齐统一的扑克牌兵造型得到了全体幼儿的肯定,但孩子们不能从中意识到自己的装扮参加游园活动是不合适的。例如厚重的服饰或道具透气性差又会造成行动不便。(有些孩子用大纸板箱套在身上做乌龟的壳显得又热又重;有些孩子用一层层台布裹在身上做裙子,拖拖拉拉走不快……)而且我们的任务与众不同,是为大家提供服务和帮助,和其他班级一样随心所欲的装扮不能突现我们所承担任务的特殊性。怎么办?要不要直接提醒这三组孩子统一装扮呢?思来想去,反正离“六一”还有十多天,等等也无妨,只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帮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呢?
机会来了!在全园的窜班区角游戏中,我让孩子们装扮好了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去参加活动,并且要他们留意在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在等待了40分钟以后,孩子们有的汗流浃背拖着盒子回来了,有的提着破破烂烂的裙子陆续回到教室。狼狈不堪的孩子们直嚷嚷“热死了,热死了!”“老师,我背着纸箱不能坐着玩!”“老师,我觉得我们这样一点儿不方便!”……在一大串的抱怨之中,顾霁洁的回答更激起了大家的共鸣:“老师,人太多了,我们的人都找不到了!”是呀,凌乱的装扮让大家淹没在人群中,找不到队友怎么能执行任务呢?
我的等待总算没有白费,孩子们在体验当中发现了问题,这就为接下来解决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
孩子们并没有因为原先装扮方案的被否定而沮丧,反而在热烈的争论中产生了许多新的装扮的设想,这些新设想都力图解决以上活动中所遇到的闷热、不便、要有明显标志等问题。最终大家以投票方式决定采用大朱老师的马甲以及陈智杰妈妈的帽子为基本造型,并分头制作各队的广告背心。红黄蓝橙四色服装造型既起到了宣传的作用又达到了与其他班孩子区分的目的,还不失凉快,大家都很满意。
之五:我该做什么?(任务意识的增强)
随着“六一”的临近,我们的服装、宣传板报都已经完成,是不是万事具备,只等那一天了呢?
根据这几天孩子们在观看游戏项目的宣传、装扮形象的展示过程中的表现,我觉得部分孩子对志愿者工作的好奇心多于责任感。怎样把这种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孩子内在的需求呢?
在再一次的实地观察之后,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例如我们应该熟悉游戏的场地、每一楼层的楼梯口和门口要有警察站岗和维持秩序,两三人一起有利于换岗……许多我没有想到的细节被孩子们发现了。我支持孩子们分组训练的要求。导游队由组长顾霁洁带领着熟悉每个活动室,并且走进托班、小班介绍自己的角色;警察队在队长周璞的带领下练习着立正稍息和敬礼等动作,这些调皮的孩子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居然面对着舞蹈房的镜子足足练了半个小时!环保队一个跟着一个寻找着哪里会是垃圾最多的地方,快递队划分了每个人负责的区域。
5月31日在我的建议下,每个孩子画下了自己明天想要做的事情并在集体前进行了交流。我发现孩子们是真的投入了。
思考:由于在活动中我们把更多的自主权给了孩子,所以孩子们也更明确地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但是明天的活动中孩子们会不会被游戏项目所吸引而忘了自己的任务?会不会主动帮助他人,为别人服务呢?我没有把握!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能参加游戏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明天将对孩子的坚持性、责任感、协调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考验,那么不妨再给他们增加一个考验吧!
离园前,我跟孩子们说:“明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弟弟妹妹,但是在值勤点有人的情况下,你们可以轮流去参加游戏和享受美食。老师希望你们事情做好、奖品拿到、东西吃饱!这才是本领大!”
思考:我不知道这样引导孩子对不对,但是如果能够与合作伙伴协调好,合理地兼顾到工作和娱乐,顾此而不失彼,这难道不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吗?
之六:今天我们真高兴!(完成任务)
“六一”上午8:50分,孩子们兴奋地着装提前十分钟整队分散到各自的岗位,考验他们的时刻即将来临!
9点,活动正式开始,看到人来人往,象炸开了锅一样的大楼,我不禁为孩子们捏了一把汗。通过零星的观察和老师们的反馈,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有那么五六名男孩忙乱中离开了岗位到处溜达,其他40多名幼儿的表现都让我感动和意外。导游队的女孩子尽心尽职地送着一批批小年龄的孩子去他们想去的游戏区域,轻柔的嗓音小心翼翼的动作无不显示出她们对弟妹的爱护;警察队的孩子们守卫着自己的岗位毫不马虎,提醒着人流不要拥挤和乱闯,落落大方的举止颇有大将风度;环保队的孩子成了最忙碌的一群,从奖品的外包装到面具等装扮物甚至各种各样的奖品装满了6个垃圾袋……孩子们的行为对整个游园活动的有序、安全、卫生等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他们也忙中偷闲多多少少又获得了参与游戏和享受饮食的满足!志愿者队伍成了“六一”活动中另一道独特的风景。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显得非常兴奋和激动,他们都认为获得奖品很开心,但更开心的是他们能够帮助许多人!孩子们的感受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又通过蜡笔从纸上渐渐溢出……
思考:相信如此的经历给孩子留下的记忆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更为有意义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思索,尝试着选择,体验着忍耐、感悟着付出……人的感情有时真的很矛盾,如果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弱点,虽然很正常,可能我会有些失望!但当看到大部分孩子身上反映出的一种爱心和责任感时,我不免又有些心疼!可更让我吃惊的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协商,采用轮岗方式实现工作、游戏和饮食需求的有序行为,这更让我感受到我们成人过多的关爱其实在无形中缩小了孩子成长的舞台,也许这就是我们应该要反思的!
200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