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班级地板上的“彩条线”
教师随想与分析 首先,放大孩子们遇到的常规问题,形成教育契机,促使幼儿在协商中解决问题。孩子们生活在集体中,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些是我们能预计,并解决的,而更多是即时生成,突发的。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往往像救火员一样,及时“扑灭”。殊不知,这样一来,也使孩子们缺失了了解常规建立的缘由,放过自主建立常规的好机会。因此,坦然面对常规问题,推动孩子们按自己的逻辑与方式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才能是常规成为人人皆知的“公共守则”,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和睦、有序。 其次,在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即课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成为我们教育的内容。但有时,我们常常比较看中学习活动,而忽略一些生活上的教育内容,常常采取“给”的方式,比较急于求成。而事实上,生活中的一切资源,都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内容,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需要解决的都能让孩子在经验与能力方面有新的提升。最后,给予孩子们思考的时间、空间,耐心等待,不急于强加给孩子。“用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幼儿也是一种暴力”,有了这一理解,我们更要学会耐心等待,探索与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孩子们在反复论证、修改的过程,是思考不断成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时间上的保证也是必然的。只有让孩子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才能更好的去做这些啊。 因此环境也好,材料也好,班级常规也好,只有让它真正来源与我们与孩子的共同认识与实践,才能发挥其活的作用。
父母眼中的宝宝足迹是这样由来的
Anna早上兴冲冲的奔向教室,插完了牌子,将一份“宝宝足迹”递给了我。我一看,眼前一亮,“哇,Anna,你妈妈真了不起,不但为你打印了足迹,还附上了照片。”“对,这是我妈妈星期天在家做脸的时候帮我做的。”Anna还挺骄傲,并环顾四周,等待羡慕的洗礼。“不过,可惜印得太黑了,上面的字也看不清了。”“不要紧,你看!”翻过来,Anna呈现了反面,“我妈妈又重新打印了一遍,让你看这一面……”我幸福的摸着小家伙的头,心头涌上了一阵感激与敬佩! 足迹二: George慢条斯理的赶来了,他总是不温不火的样子,所不同的是,这次他手里拿了三张纸。我心里纳闷,“不是每人发一张足迹材料吗?”我拉住George,“这是你的宝宝足迹吗?”“对,是我爸爸写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写在之上,还要另外写一份附在上面,多麻烦?”“我爸爸在单位上班时候写的,没时间再抄一遍,就叫我拿来了。”“哦,原来是这样,你爸爸对我可真好,那今天晨谈的时候,你来介绍一下吧……” 教师随想与分析 1. 宝宝足迹的记录很有意义,值得收藏。 2. 家长应尽一切力量,抓住一切机会与幼儿沟通,并共同记录,图文并茂的呈现孩子的成长。 3. 教育的责任不仅在学校,更在于家庭,在于父母直接参与和指导。 …… 于是,我们应家长的需要与共同的教育认识,向每位家长分发了一张“宝宝的足迹”,是家长投身于孩子的教育,并学做、乐做个“有新人”,尝试该种记录方式。所获得的体验有: 1. 拓宽了家长的教育参与面与角色范围 原来对家长的指导仅限于提供物品、互动材料,而现在我们关注起家长与孩子更多零距离的交流,并促使家长放低角色,关注与孩子的点滴生活片断,意图寓教育于共同生活中。其实参与撰写的家长不仅有孩子的母亲,更有些是爸爸执笔,体现完整家庭的全体成员投入,使撰写视角、题材更丰满。 2. 使家长换位思考,真正体验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当家长作为阅读者,他的心理更多是欣赏与品位。而当他们成为参与者,他的心理内容除了这些,更会有感激与感动。也知道这样一份文本,真正做实、做厚、做大,所付出的辛劳及获得的效果与意义! 总之,“吃果子”的人永远不知道培育果子的艰辛,所以感动来源于实践与体验,让家长“做”一回真好! 家园合作中的“软性”指导
(一)Steven的奶奶由于孩子性格内向,向老师提出午餐为他特殊照顾,每餐都盛双份,以免孩子不去盛饭菜。 (二)Angel的爷爷要求早操不带她出去,因为天气冷了,吹了冷风,她又会生病的。 教师随想与分析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分为生活、学习、游戏和运动四个板块,随着家长对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在学习和游戏环节,家园往往能达成统一阵线,而在生活和运动环节出现的分歧较为集中。为此,教师们也颇为苦恼。细心观察,提出此类要求的家长,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祖辈看护人。一方面他们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老小孩”,承受不了拒绝的态度。因此,在进行家园沟通和合作中,不妨采取些“软性指导”的策略: 一、关注个体的转变,成为说服的“先遣军” 老人们之所以会提出此类请求,很明显是“爱孙心切”。但小孙孙的态度却是扭转局面的关键因素,用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去指出家长的不合理性,无疑是最易为家长所接受的形式,也能很好的摆脱教师与家长出现“硬碰硬”的局面。 二、发动群体宣传攻势,成为说服的“火力猛攻” 每次当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我们总会开展讨论活动。优势有:A,孩子们分辨是非,在生生互动中,从同伴口中学习科学的教育观念;B,以孩子作为家庭的窗口,避免再有类似情况出现;C,确立每个孩子的主体地位,请他们主动的运用各种手段(电话、电脑、信、短信息等等)为自己及同伴争取权利。 三、联系主要家庭成员(父、母),成为说服的“后继力量” 孩子的父母往往也能捕捉到老人教育中的某些滞后因素,但往往因为时间、精力的分散,无法传递。因此,抓住家庭成员中的某些闪光因素,使其在家园合作中转为“软化剂”和纽带。 时代在进步,在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和文化的同时,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观察,寻求多元有效途径,更好的做好家园工作。
向老师说“不”
Robert揣着算术练习纸找到了我,“Lily,Rose把我的计算题批错了,我应该得一百分的。”我吃惊的接过小纸条,心中暗想:这小家伙,今天要告老师的状了!仔细一看,原来有两道题“3+6=9、4+5=9”中“9”的圆圈方向发生了错误,所以Rose扣了他两分,批他错了。我撇嘴一笑,指着两道题请他念一下,当他说是9时,我又找了一道题“9-2=7”,请他说这个9与他写的9有何不同。他一时语塞,抓耳挠腮,终于接过纸片走了,可嘴里还嘀咕着:“不都是9吗?也许他转头看看有什么不可以……”这小家伙还挺不服气的。 片断二: 晨锻时间Hello的音乐一起,我连忙与身边的几位小朋友结成小队,又巡视着谁还没有找到“朋友”,看到谁还是孤单一人时,我就把他叫过来。Frank走了过来,Anni也加入了我们小队。看到Glen时,我急忙朝他挥挥手,可Glen像是没看到似的,还在东游西逛。我着急的朝他走去,问:“为什么不加入我们呢?”Glen摇摇头说:“Lily,我想找自己的朋友,可还没找到。”……
在没有进幼儿园的时候,有的孩子头是圆的,有的孩子头是方的,有的孩子头是尖的……而几年过去了,当孩子从幼儿园出来时,头全是圆的! 其实,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而且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关注幼儿,张扬孩子个性,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已是实现幼儿创造教育课程的大势所趋。 而,在真正实施时,又往往受到教学常规、集体教育等“显性课程”的束缚。 为此,我总结了若干“小贴士”,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赏识孩子,从而教育好孩子。 1.营造宽松、鼓励的氛围,师生交往的态度、言行举止等不亚于任何精心准备的教育活动。只有宽松、和谐、鼓励的氛围才能挖掘出更多聪明与才智。 2.不断提高幼儿的质疑能力和水平,发扬公开的、合作的、以诚相见的精神,形成尊重他人的独创性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3.不要强制儿童只接受一个模式,使孩子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训练孩子挑毛病、找缺陷的能力。 4.积极支持和鼓励富有创造性而又顽皮的儿童,树立新的“好孩子”的标准。 5.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合理的向群星和离群性行为,鼓励建设性的求异行为…… 今天,让孩子大胆的向老师说“不”,明天也许就是敢于向专家说“不”,向权威质疑的复合型人才。今天一小步,明天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