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版    教师版    家长版    课程资源    科学育儿    专题    学前教育机构一览
       2022年,《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颁布,率先把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3-6岁学前教育进行整合立法,开展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保障,着力为广大市民供给普惠的托育资源。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提升社区生活品质,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扩大社区托育“宝宝屋”资源,探索社区嵌入式生态化托育服务,就是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为了让区域内的婴幼儿家庭在“家门口”享受专业的托育照护服务,普陀区早教指导中心开展了区级重点课题《基于生态学理念的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以包含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生态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为指引,开展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实现生态环境全融合的创新实践。本期专题,让我们走进普陀区宝宝屋,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专业团队的领衔下,柔活区域内资源,探索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环境而开展的先行先试的做法吧!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是个体发展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托育服务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托育服务环境创设,关注视野已经涉及到婴幼儿不同发展领域环境创建的实践、对环境使用的评价等方面,但将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相结合、将各领域物理环境有机整合的探究还相对较少。社区“宝宝屋”是婴幼儿成长的一个重要微系统环境,自身蕴含生态性的特征。因此,以生态学理念指导社区托育环境的创设具有高度适切性和现实必要性,可以更好地优化社区的生态环境,为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托育服务。

《基于生态学理念的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课题
负责人:普陀区早教中心副主任 黄琼

       婴幼儿托育机构的室内建筑空间,应包含若干生活单元以及多功能活动室、服务管理用房、供应用房和联动空间。其中,生活环境创设,应聚焦0-3岁幼儿成长需求,以从业人员视线范围全覆盖为准则,保障婴幼儿生活安全,以改建原有空间为基础,降低改造成本,可以让宝宝们置身于‘家’一般的环境。

  • 以保育员视线范围全覆盖为准则,保障婴幼儿生活安全
  • 以改建原有空间为基础,降低改造成本
  • 以功能性需求全覆盖为目标,关注婴幼儿个性化需求
  • 以家庭般熟悉的环境布局,缓解幼儿分离焦虑

  嵌入式托育服务是以“幼儿托”为创建目标。由于1-3岁婴幼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当幼儿有如厕意愿但成人不在身边陪同时,需要从业人员对幼儿开展生活照料。而且,因为婴幼儿在盥洗室内发生的各类情况是可以提前预设的,比如:如厕人数、不同如厕需求、发生跌倒、磕碰等现象,而安全的生活保障基础就是在提前预设改造的生活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桃浦镇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盥洗室的门体,原先的安装高度为成人标准(如图23)。婴幼儿进入盥洗室后,当门体处于半开放或关闭状态时,会遮挡从业人员的视线。婴幼儿在厕所内的各类情况均无法在第一时间被观察到,容易发生安全隐患事故。此外,幼儿被门缝夹手的情况比比皆是。
  基于不破坏整体盥洗室格局“少动工,小改变”的想法,一方面,拆除门体,满足从业人员对于安全性的照护需求;另一方面,用现有的条件增设便池之间的低矮隔断,让幼儿能有较为独立且隐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还在隔板上安装幼儿扶手,引导幼儿扶着扶手慢慢坐下,既锻炼幼儿自愿如厕的能力,又能保障幼儿独立蹲下或站起时不跌倒。

  宝宝屋依托嵌入式的社区场域,其场地面积、设施设备是相对固定的,大多依靠改建设施来完成物理空间创建。其中,生活环境的改建,应尽量寻求低成本的办法来弥补对幼儿生活空间建设的不足。

  早在2016年,国家计生委、妇联等部门就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托育服务也被列为配备育婴设施的公共场所标准化建设的范畴,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的建设也应将母婴室的生活环境建设列入改造方案。
  考虑到街镇空间的局限性及幼儿和家长使用的便捷性,母婴室的改造应与盥洗室空间融合最为妥当。母婴室的私密化空间可以是整个盥洗室,也可以是盥洗室内的独立空间。
  母婴室的空间不必太大但必须设置,一个简易式或可折叠护理台,温奶器、消毒免洗手液等小物件放置于多层隔板架,通风且光线明亮之处,皆可成为母婴室。
  比如:甘泉路街道的宝宝屋内,在屋顶端固定半圆形的轨道并安装落地式双层窗帘;桃浦镇的宝宝屋有独立使用的母婴室房间;长寿路街道在墙面上安装可折叠式的婴幼儿护理台,关上门的盥洗室,则变为了私密性强的母婴室。
  早在2016年,国家计生委、妇联等部门就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托育服务也被列为配备育婴设施的公共场所标准化建设的范畴,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的建设也应将母婴室的生活环境建设列入改造方案。





  整体改造:街镇综合服务片区占地面积虽大,但规划使用的功能不仅要提供“为小服务”设施,也要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为年轻人提供共享健身房或社区食堂等多样化的服务。基于上述情况,由于场地空间限制无法实现独立幼儿盥洗室的建设的街道,可采用“套间设计”概念——即利用同一功能区,在成人的盥洗室内分割较为独立的空间,作为幼儿的隐私安全和卫生健康“小天地”。
  此外,盥洗室的改造,既要满足空间布局,又要对盥洗室的下水道、出水口等基础建设工程进行排摸,以确保下水道水流的畅通,避免赌塞等影响长期使用的弊端问题出现。
  比如:宜川路街道香溢片区的宝宝屋内,原先的盥洗室改造策略是改建宝宝屋场地内的阳台,使其成为屋内独立空间的幼儿厕所。但在方案推进过程中,施工方发现:尽管阳台有下水口,但整体楼栋设计的排水口并非用于污水排放,不具备更换成盥洗室的功能。而后,修改方案,在位于宝宝屋外的不远处,将成人女厕所与走廊空间位置的空间融合,搭建出2平方米的幼儿专用独立盥洗室。面积虽小,但通过合理布局的构思,依然保证幼儿盥洗器皿无简化、无缺漏的硬件设施。

  局部改造:在街道盥洗室生活改建中,仍有部分街道无法实现套内改建的工程,或是因成人厕所离“宝宝屋”位置太远,不便于从业人员照护……在此类综合因素考量下,改建方案在融合街镇原因空间、变换功能方面做出调整。
  比如:万里街道的宝宝屋,以添加辅助用品的方式,采用在残疾人厕所内的便器上添置幼儿使用的马桶垫,增设高度适宜的洗手台等措施。在“宝宝屋”运营服务期间,确保从业人员每日清洁消毒工作,使残疾人厕所的功能变更为幼儿独立使用的盥洗室。
  同样,石泉路街道的宝宝屋,在女厕所内改造最后一间厕所,拆除门体并在成人坐便器上添置马桶垫和踩脚凳,用最低的成本,使其成为幼儿独立使用的空间。

  街镇创设的盥洗室生活空间分布需要设置不同功能的盥洗设备(如厕、洗手)、满足不同性别幼儿使用的坐便器、给予喂养期或更换尿布等便于母婴养育的隐私空间等差异性需求。

  改造前的街镇盥洗室设计比较单一,均与成人共用或仅在女厕所内添置一个可供儿童使用的坐便器,不能满足幼儿的性别需求;洗手台的高度以成人的标准设计,幼儿无法独立完成,缺失了为自己服务的机会;再论母婴室,部分街道有单独功能的母婴室,但离“宝宝屋”的服务位置较远,有些甚至不位于同一层的服务空间,不便于家庭使用。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的存在,盥洗室的改建要给予男女性别和如厕需求(大便、小便)的功能平衡,提供1个站立式便池与2个坐式便池的基础保障;根据1-3岁婴幼儿生长规律,一般1岁时儿童身高约为75cm,2岁时儿童身高约为85cm,3岁时儿童身高约为90-92cm,洗手台的高度以幼儿洗手不会沿着手臂倒流最为适宜,约为50-55cm,也可提供富有童趣、可爱外形的动物造型延伸装备,防止流动水溅湿幼儿的衣物;最后,要为婴幼儿家庭提供便捷使用的母婴室,根据盥洗室实用面积,可以嵌入在盥洗室内或是比邻盥洗室空间。
  3岁前婴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托幼机构要为婴幼儿营造清洁、安全、温馨的家庭式环境。
  当婴幼儿在嵌入式社区托育服务的游戏环境中看见熟悉的家庭布局,符合他们身高尺寸的家具设备,以及柔软的居家用品时,他们对环境的陌生感便会慢慢消除。在宽松舒适、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开展游戏,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
 
  也可将相邻空间的区域整合规划,打破原定区域明确划分的框架设计,创设可融合的环境,支持幼儿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找到“家”的氛围感。

  比如:真如镇街道高陵片区的宝宝屋,复式阁楼的游戏环境模拟家庭的生活场景,让幼儿回归家庭的温暖。将家庭中的沙发、软垫、帐篷放置于阁楼空间内,仿真家庭卧室的格局。
 

  比如:宜川新村街道的感统区与建构区相融创设,娃娃家与阅读较为安静的空间比邻设计。
  甘泉路街道的娃娃家内,融合了阅读角、探索区等多种游戏环境,将开放、柔和的理念融入孩子们的“家庭”中。

       孩子们热爱探索,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也是他们天然、丰厚的成长资源。游戏环境创设,应结合0-3岁婴幼儿发育规律,创设适宜性、多样性、动态性的环境,组织做游戏、讲绘本、唱儿歌等活动,提高儿童的精细动作、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为后续入园打下基础。

  • 关键词1
  • 关键词2
  • 关键词3
  • 关键词4

  嵌入式托育服务是以“幼儿托”为创建目标。由于1-3岁婴幼儿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当幼儿有如厕意愿但成人不在身边陪同时,需要从业人员对幼儿开展生活照料。而且,因为婴幼儿在盥洗室内发生的各类情况是可以提前预设的,比如:如厕人数、不同如厕需求、发生跌倒、磕碰等现象,而安全的生活保障基础就是在提前预设改造的生活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长风新村街道的宝宝屋面积虽不大,却能体现“一处多用”的区域整合。进门就是用围栏搭建的低幼区,并在该区域内提供安全的游戏材料,如:泡沫类大型积木、小刺猬造型的益智玩具、塑料低矮的滑滑梯等,既满足了低幼孩子的“摆弄”需求,又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活动区域。

  除了各领域整体发展,游戏场地的规划,还要重视不破坏街镇原有格局及特色的场地设计。普陀的社区“宝宝屋”大多是建设在街镇的场地中,因此需要尊重街道的整体打造风格,衔接原有服务功能使游戏环境彰显特色与需求的融合。


  如:万里街道“宝宝屋”的游戏场地建设在与成人共用的图书馆内。规划中,将图书馆靠近门的区域单独划为“宝宝屋”的使用场地,在图书馆内建“家·屋·书”融合的特色游戏环境。
 

  如:桃浦镇“宝宝屋”为感统区域的专用活动室,以不破坏原环境,融合其他区域的游戏设计改造为脚本,沿着屋内的边缘,分别添置了娃娃家、阅读区、建构区等,让孩子的不同玩了需求得到满足。

  游戏环境创设也可以要像家庭一样温馨、温暖,如选择家庭式软靠垫、沙发、地毯等物品,或添置模拟表现生活经验的物品,如家具、娃娃、餐具、仿真食品等,还可以提供一些其他材料,如厨房玩具、简单的医疗用品玩具、镜子,以及可以用来装扮的帽子、小书包、眼镜、配饰等,促进婴幼儿社会性情感、交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比如:倪宝(2岁10个月)每次来到宝宝屋,最爱的“工作”就是清洁卫生。据了解,倪宝日常照料的工作主要由保姆承担,家庭生活中无意间会观察到保姆的日常工作,居家清洁就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来到“宝宝屋”,倪宝经常会拿起娃娃家的小拖把,到处打扫卫生,一会儿出现在美工区、一会儿又在益智区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家中触手可及的生活材料,无疑让幼儿在“宝宝屋”内有事可寻、有事能做,将家庭的日常照料工作经验迁移至“宝宝屋”内,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

  宝宝屋的大部分的空间是留给幼儿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的,但每一个宝宝屋都有不同的房型,不同的区域分隔,如何让空间既能适用于幼儿开展独自游戏,又能让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如何让空间同时满足动静交替?
  根据不同空间的结构,将宝宝屋的房型大致分为环形一体式、两室一厅型、长庭院型、复式房型四类。

  有些室内游戏区域,采用的是“小分区靠边,集中区居中”形式,即将游戏区域如运动、美工、音乐、角色游戏、阅读等区域靠边设置,橱柜等物品也沿墙放置,游戏区域以地垫、低矮柜等做半开放隔断,从而将每一个宝宝屋的居中环境留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利用墙面、隔断摆放或者设置游戏材料,也能够留出尽可能多的空间给幼儿活动,确保当幼儿在独自游戏时不受干扰、持续探索。


  如:万里街道“宝宝屋”的游戏场地建设在与成人共用的图书馆内。规划中,将图书馆靠近门的区域单独划为“宝宝屋”的使用场地,在图书馆内建“家·屋·书”融合的特色游戏环境。
 

  如:桃浦镇“宝宝屋”为感统区域的专用活动室,以不破坏原环境,融合其他区域的游戏设计改造为脚本,沿着屋内的边缘,分别添置了娃娃家、阅读区、建构区等,让孩子的不同玩了需求得到满足。
CopyRight © Age06.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学前教育网沪ICP备1501347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