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回顾一个多月的幼儿园生活,有些宝宝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国庆长假之后,孩子入园反复出现的焦虑分离让爸爸妈妈们头疼,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对宝宝的入园不适应症对症下药呢?怎样才能对寒假之后的幼儿园生活防患于未然呢?希望本期专题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06小调查】
     你的宝宝入园后有怎样的不适应?
 
  “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我要回家~~”昊昊在入园后的2个星期中几乎每天都哭着对老师提出同一个要求。
  “妈妈~~~~宝宝叫你,你听到了吗?”晨晨也是今年刚入园的小朋友,在这段时间内,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对着教室门大喊妈妈,期望上班的妈妈可以听到她的心声。
  “老师,我不要吃。”小毛毛虽然没有分离焦虑,但是对着吃饭却皱起了眉头,原来他不会用小勺子自己吃,因此一到吃饭时间,毛毛就想流眼泪。
  球球在入园後一个星期里认准了班里的李老师,一步也不肯离开,老师走到哪里,他就抓着老师的裤子跟到哪里,成了李老师的小尾巴。
  天天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角落,他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说话、一起玩玩具,每次来园後就紧紧抱着自己的小书包把椅子搬到一边安静的坐着,老师请他一起游戏,他因为毫无兴趣。
  下午,班级里的小朋友一个个都已经睡熟了,可是妞妞依然睁着大眼睛东看看西看看,连衣服都不肯脱。
  幼儿刚刚入园,由家庭环境、熟悉的亲人到陌生的幼儿园和不熟悉的教师,幼儿会产生亲子分离焦虑,这种焦虑给孩子带来很严重的不安全感,往往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消极方式表达出来或达到不来园的目的。作为家长应该怎样面对孩子的种种情绪表现,在家里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就此06采访了上海威海路幼儿园的王国琴老师。
  不适应症一:宝宝哭闹难入园
  症状:孩子入早晨到幼儿园哭天喊地,还有的孩子抱着家长的腿就是不让家长走,搞得家长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观望,还有的家长为防孩子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长时间将孩子留在家里。
  诊断:
家长请这么做
家长不要这么做
送孩子到班级后要赶紧离开 一步三回头,迟迟不肯离开
只要孩子不生病,要坚持送孩子到园 被孩子的哭闹征服,不送孩子到园
给孩子积极的语言,如:“你长大了,上幼儿园就像妈妈上班一样” 给孩子灰色语言:“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
在来园路上和孩子谈些有趣的话题 一成不变的对孩子说教,如:“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 等
  特别提醒:
  威海路幼儿园王国琴老师:比起大哭大闹的孩子,那些不作声得孩子更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他们表面看似适应,其实内心则相反,幼儿园新生活的适应期会比性格开放的孩子来的更长。
  为不哭闹的孩子把脉:
  早晨入园时:孩子踏入校门后脸色是否突然变得严肃,不说话?
  在幼儿园时:孩子是否眼光木纳、非常安静,情绪不快乐?
  接孩子时:孩子看到家长后是否突然变的很开心?
  晚上在家时:孩子是否长时间的抱着家长不肯放?
  晚上睡觉时:孩子是否有不间断的大声的哭闹?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描述的情况,也许在他(她)安静的外表下,内心对新环境有着恐惧与不安。
  您可以这么做:
  在家里与孩子多聊些幼儿园开心的事情,使孩子喜欢幼儿园。
  避免灰色提问:“小朋友欺负你了吗?老师有没有说你呀?”
  让孩子感觉到您与老师是好朋友,见到老师时您可以拥有开心愉悦的心情。
  相关阅读:●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哭闹     ●孩子入园如何说再见 
       ●送宝宝入园爸妈不要一步三回头  ●从幼儿园回家路上你问孩子什么
  不适应症二:回家以后发脾气
  症状: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
  诊断: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任性而为,初入幼儿园,对于诸多规距难以适应,如想玩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上床。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点小脾气也很正常。
孩子情绪观察
家长这么做
一般发脾气 不要去管他,让孩子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
哭闹得异乎寻常 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了解孩子在园情况,找到问题症结,以便和老师一起多给孩子鼓励,进行正面教育。
无原则的哭闹 千万不能一味迁就,要坚持原则,孩子哭完後,要给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
  特别提醒:
  威海路幼儿园王国琴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教育的统一性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安排有序,处理问题有原则性,这样的孩子入园适应期就短;反之,被溺爱的孩子对幼儿园的有序生活适应期相对就要长些。
  相关阅读:●宝宝入园 多多鼓励少吓唬    ●七招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11项技巧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适应期后宝宝的幼儿园生活
  不适应症三:穿衣、如厕都不会
  症状: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在家里的所有事情一律包办。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连吃饭、穿衣、如厕都不知如何应对。
  诊断:
家长请这么做
家长避免这么做
有意识地培养他(她)动手能力,如让孩子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 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做,生怕孩子不会。
配合老师,教孩子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 以为在幼儿园学习就可以了,回家仍然为孩子包办一切。
教孩子学说日常生活用语,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饿了、渴了、上厕所等 对孩子太了解,不需要孩子语言表达就理解孩子的需求,并满足他的需求。
鼓励孩子大胆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家以老师来威胁孩子,使孩子对老师有恐惧感。
  特别提醒:
  威海路幼儿园王国琴老师:在家家长应该教给孩子完整且准确的生活用词,避免用叠词,如“吃饭饭,睡觉觉”等,同样也需要多与宝宝说与普通话,因为这是幼儿园最通用的语言。
  相关阅读:●怎样教孩子掌握完整的语句  ●如何扩大宝宝的词汇量
       ●如何让孩子自己将手洗干净  ●应对宝宝8种令人头疼的健康坏习惯
  不适应症四:幼儿园里不午睡
  症状:有的孩子不习惯在幼儿园午睡,自己没睡好,还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休息。
  诊断:
家长请这么做
家长避免这么做
给孩子带一个在家常玩的、心爱的宠物玩具,孩子抱着它睡觉,可以减少孤独感。 在双休日让孩子打乱生活习惯,不保证孩子午睡。
和老师沟通孩子的一些睡眠习惯,在家尽量培养孩子独立睡眠。 在家反复强调午睡,对孩子一些如:“你今天一定要睡觉,否则老师不喜欢你”的灰色语言。
  特别提醒:
  威海路幼儿园王国琴老师: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几天之内就能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里的活动要象在幼儿园的活动那样进行,不管是时间安排还是睡觉的习惯、睡觉的时间长短都应该跟幼儿园相仿。
  相关阅读:●怎样纠正孩子睡觉的坏习惯  ●独睡就能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吗
  不适应症五:缺乏朋友孤独少语
  症状:入园后难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愿参与游戏,群体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表现比较孤独。
  诊断:
家长请这么做
家长避免这么做
观察孩子,勤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是否存在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对孩子沉默的表现不加以了解,认为孩子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与邻居孩子或是陌生的孩子交流。 在家对孩子过多地保护,不让孩子外出与别的小朋友多接触。
利用孩子入园和离园的机会,让孩子认识一个班级里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一起玩。 入园、离园时频频警告孩子:“要听话、不可以不参加游戏,否则老师不喜欢你,小朋友有也不喜欢你。”
  特别提醒:
  威海路幼儿园王国琴老师:遇到这样的小朋友,家长一定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老师会将孩子在园的表现告知家长,大家一起来分析孩子沉默的原因。如孩子仅仅是因为社交问题,那么家长应该利用休假多带孩子与外界接触,家长自身可以做出榜样,去和别的小朋友接触交流,然后再带着宝宝慢慢的加入,不要过多地强迫孩子,社交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过程中重在提供孩子方法和经验。
  国庆长假后,不少孩子又会出现入园不适应症,这些让家长很苦恼,好不容易习惯了的幼儿园生活,好像一切又要重头再来,其实这种节假日过后的不适应现象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经常会出现,王国琴老师同样给出了良方。家长借鉴以下做法,还可以为将来寒假开学后出现的反复现象早做准备。

  与幼儿园保持相仿的生活作息
  [症结]: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对幼儿园不适应的反复,多数是因为假期生活的作息与幼儿园的作息不符合了,孩子需要从随意的生活作息走入正轨,因此会出现不习惯。
  [良方]:建议家长就以下三点尽量符合幼儿园作息时间:
      起床:与平时来园时间相近
      午餐:尽量安排在11:00左右
      午睡:12:00~14:30保证孩子午睡时间

 

  利用假期培养孩子生活能力
  孩子入园,生活能力非常重要,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大小便、用杯子喝水、吃饭、穿衣服。这些老师虽然会教,但是需要家庭的配合,让孩子始终自行完成这些动作。
  相关症状:为什么孩子到了幼儿园好像听不懂老师的指令了?
  在刚刚入园的孩子中,有那么一些孩子总是听不懂老师说的话以及发出的指令。照理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家的时候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为什么一到幼儿园就木讷了呢?
  家庭用语不规范
  [症结]:在家里,大人的语言一般比较口语化,而在幼儿园,老师使用的是规范语言。他进入幼儿园以后,往往不能理解“小便”(撒尿),“起立”(站起来)。
  [良方]:平时在家里,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说说规范的普通话,减少叠词的应用。
  不能适应集体倾听
  [症结]:在家,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基本上是“一对一”,如“林林来吃饭!”因此,孩子初入幼儿园,往往不能立即适应集中听老师说话的生活,对“小朋友们,吃饭了!”之类的集体指令不能及时反应。
  [良方]:尝试在家里使用一些集体指令,如:“大家快来吃晚饭了!”、“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应该睡觉了”等等。

  在家庭里学会脱离孩子
  [症结]:在家里,4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无论孩子在哪里,都会有一个“影子”跟着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后,来到幼儿园,突然影子不见了,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良方]:家长需要学会脱离孩子在一定视线范围内,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让孩子独立的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