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

现代社会多竞争,现代社会更需要交往与合作。

社交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一个正常发展的人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与人相处也是生存的必要前提。自古以来,与人相处就是由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关键任务。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信息量激增,社会化程度加强,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同时,随着知识经济对工业经济的取代,未来社会有更多的不受空间和连续性工序束缚的职业,但并不意味着人际间关系的疏远。因为未来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和广泛,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人的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也就是说,不具备人际交往的本领,就不可能在未来社会获得成功。

因此,在幼儿园中我们更加要重视社交能力的培养。孩子自呱呱坠地之后,就在和他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称这种联系为人际交往。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儿童的个人性、社会性逐渐发展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往往自闭、任性,在合作能力上的表现不甚理想,并且未曾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或者已经有所认识,但家长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基本上完全是与家人打交道,社交能力上有一些问题不算重要,一上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以后自然会扭转过来。而事实上,幼儿园中照样存在着社交能力差的孩子,究其原因:大部分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家庭结构和居住条件的变化,视听技术的发展和游戏方式的更新换代,使他们更习惯于面对自我,较少有经常化的、直接性的、丰富多彩的交往体验;另一方面,富有时代特征的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观念,情感上对父母的过分依恋和较弱的生存能力,都使得这一代独生子女实际的人际交往既过早地沾染世俗化的色彩,又很难具有真正意义的社会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品质和能力方面有先天性不足,特别需要社会、幼儿园和家长予以高度重视。

 

一、让孩子学会进入群体的第一句话,激励孩子交往兴趣和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较多的是与同伴的交往,因为孩子们在心理、生理上都处于相似的水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等的、互惠的,孩子在和同伴的游戏中可以获得社会交往的知识,锻炼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习遵守交往的规则。

3岁以后,孩子会注意到别的小朋友跟自己不一样,他们有不同的玩具,不同的游戏方法,孩子开始对别人感兴趣。随之会出现平行游戏,即几个孩子玩同样的玩具,但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交叉游戏行为,只是偶尔有语言交流。孩子可能从其他小朋友的玩法中得到启发,但没有合作的迹象,表面看来仍是自己玩自己的。

这时孩子已经有了交往的愿望,只是在技巧上存在问题,不知道如何进入群体,不会主动邀请小伙伴。家长可教会孩子一句话,可能会帮孩子很大的忙。比如,让孩子学会请求,学会协商,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懂得宽容,懂得克制,懂得照顾别人的利益和需求。让孩子会说:“我的‘小白兔’先给你玩,我一会儿再玩。”“咱们一起玩吧!”等,使孩子懂得帮助他人:“你搬不动,我帮你!”……等等,鼓励孩子直接把交往的愿望表达出来,同时应鼓励孩子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当孩子出现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愿望时,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当孩子表现出对他人交往的恐惧感和厌恶感时,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帮助他缓解紧张感,并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条件。无论如何都不能以家庭的整洁卫生为由将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

而教师就应创设让孩子进入群体说第一句话的一个平等民主的交往环境。由于孩子较小,在家中又多是独生子女,表现出的是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入园后,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教师的态度,来衡量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每人带一样玩具,自由结伴交换玩;还可以做《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的多,等等。

 

二、给孩子自由的社交空间,为孩子人际交往创造条件,树立榜样

所谓自由,更多的是指让孩子自己选择伙伴、自己处理事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能刚开始孩子会不知所措,家长可以提出集中建议,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摆明道理,让孩子自己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同伴间的亲密合作。

如果家长事事关心,为孩子打报“不平”、讨“公道”,儿童群体势必会对这个孩子形成偏见:“这人真没出息,就知道找妈妈!”或者“他爸真厉害,咱们别跟他玩了。”使孩子被群体孤立。

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高尚的交往品质、正确的交往动机和一定的交往技能,在这些方面,父母都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有些家长带孩子参加朋友的婚礼,并意识到可能没有同龄人和孩子玩,孩子可能会觉得没意思,婚礼上的成人间的嬉闹游戏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不良反应。于是有些家长一面有礼貌地向主人问好、向其他客人致意,一面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照孩子,向他介绍客人们身上值得学习的和有意义的事;告诉他一些婚礼的习俗;和他讨论交换对眼前一些事情的看法。回家以后,孩子很高兴,觉得没有白去。而有些家长在这种场合或者只顾自己,或者忙于给孩子夹菜拿糖,不仅丧失了一次帮助孩子学习交往的好机会,而且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坏东西。

利用家庭优势,让孩子把伙伴带到家里来,而不要强迫孩子“到某某家去玩!”或“不许到某某家去玩!”;让孩子多接听电话、代传电话留言——可使他在不面对面的情况下与陌生人打交道。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鼓励、指导孩子多和其他陌生的小朋友打交道,向叔叔阿姨主动问好,但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做好示范,要注意处理好与邻居、同事、朋友的关系,不说别人的坏话,使自己的交往行为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而教师则应让孩子参加他们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角落、角色、结构等游戏活动,由于各成员间被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因此能有效地进行必要的、自然的交往。要创设每位孩子都有机会参加的活动,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应做好交往的示范,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平时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三、在同龄人中学习使用技巧

随着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孩子可能出现自发的合作行为,如共同完成一副拼图,共同搭建一座“城堡”等。这时孩子的社交能力可能产生分化,有的孩子由于语言发展较好,性格开朗,可能在社交中占主导地位,很受同伴及成人的喜爱;有的孩子则因为某些方面发展稍迟一些,在社交中占劣势地位。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融入群体的愿望,在社交中表现欠佳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成人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

父母可以请同事、邻居家的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来玩,家长可以在旁边加以指导,教给一些常用的人际交往策略;父母接送孩子的时候,尽可能每天让孩子和班中住的较近的小朋友一起结伴同行,一起上幼儿园,一起回家。在路上,与小伙伴聊聊天等。

在幼儿园时,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出点子,每天结交到一个新朋友,并向孩子表示由衷的高兴;可以多组织一些班与班的联谊活动,在与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交往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能技巧;在与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交往时,又能成为“领导者”,取得信任,建立信心。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会在群体中学“坏”,其实,孩子都很在意家长的意见,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哪些是父母可以接受的他们就会主动筛选自己喜欢,而父母又能接受的行为来学习、模仿。

独生子女处于成人的包围中,家人总是很周到、很仔细地为孩子想好一切,造成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交往缺少技巧,因为成人大都不会计较孩子的行为方式。

而同伴则不一样,他们是平等的。所以不合适的行为、不礼貌的语言,在群体中都会遭排斥,使孩子意识到要成功地与人交往,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而只有多与同伴接触,才能学会自己解决冲突,学会合作。

 

四、要重视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例如善良、诚实、守信、真诚、开朗、率直、善解人意等等,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成人要让孩子们知道只有讲文明、懂礼貌、大方、积极、友好的孩子,才是为人所爱的。要让孩子们了解只有能将玩具与他人分享、一起玩的、能关心他人的、乐于助人的、有爱心的孩子才能成为受众人欢迎的好玩伴。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与人交往,即使是性格孤僻的孩子,内心也还是需要别人的温暖与关怀。帮孩子学会交往,是学校、社会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翔殷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