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教师如何追随、支持幼儿的兴趣

 

翔殷幼稚园  杜丽萍

 

 

偶尔一次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这样一个产品的广告,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说的是“CES”这样一个“东西”。最先吸引我的是“孩子缺一本教材”的一个大标题,做教师的本能反应让我停下了翻动的手,将目光停留在这一版上(占据了整版)。原来,述说的是“CES学习法”的广告。我们暂且不说其真假、有效否,就文章中所说的:“很多国外的教育专家遗憾地说:中国孩子的书包里,有学校发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种教材,还有家长购买的很多课外辅导书。惟独缺少一本指导孩子怎样学习、帮孩子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的教材。”

这段话语,不正与我们幼儿园正在推广、实践的“二期课改”的意图如出一辙吗?!看来,我们幼儿园的教改工作可是走在了小学、中学……的前列。我们的理念就是“以幼儿发展为本”,人性化、现代化。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勤一针见血的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无疑给中国教育界、以及众多“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于是,为给中国孩子提供一套科学、快捷、简约、高效的学习方法,专家们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名校数十年的成功学习方法和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教材、“锐利的学习工具”CES学习法。

幼儿园的“二期课改”就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它特别关注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倡导为幼儿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活动空间。当然,这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仔 细 倾 听 与 观 察

法国有一种用篱笆围成的迷宫,曲折回环,错综复杂。很多成年人走进去都很难走出来。但是发现小孩子却本领很大,往往很快就能走出迷宫。有人分析,这是因为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以往的经验在这里无法迁移。其实,只要夜幕降临,抬头仰望天空,如果你能在满天闪烁的星星中辨认出北斗星,朝着它的方向,你就不会被眼前的障碍物所迷惑,顺利走出这个迷宫。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幼儿园教师,心中要装有孩子。孩子是各不相同的,这些不同来自于遗传、环境、教育、个性、性别等方面,教师要善于读懂孩子,用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孩子的成长需求与兴趣所在,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教师要对教育教学价值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辨能力。这种判断和思辨能力应基于对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教育教学的本质;基于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反思;基于对各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潮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接纳、善于扬弃、善于求异。

其实,实施“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教育并不在于让教室的墙面上出现多少个图式,也不在于有多少孩子的言行被记录,关键在于教师要明白为什么做及怎样做,教师要能够透过孩子的“百种语言”发现孩子言行背后所蕴涵着的成长与发展。那样,就不会盲从,因为,在教师的心中永远有着引领自己走出迷宫的北斗星。

我们作为今日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更应该具备仔细观察的能力。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些差异。教师应该时常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同时还要关注孩子已有的经验,从孩子的现有认知能力和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案例1我去年所带的大班女生较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谈论较多的就是服饰等话题(女孩天生就爱美)。所以,我及时捕捉了这一热点、兴趣点,在环境布置中提供了各种面料的花布,幼儿又自发的带来各种季节的衣服,以及有关服饰的书籍;在区域活动中又充分利用卧室作为更衣室和幼儿表演的舞台,让孩子们施展、发挥;在美工角里又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多样的材料(塑料袋、布料、自制的花布、一次性台布、报纸;回形针、双面胶、剪刀、透明胶、胶水;各种不同形状的塑料瓶等)。有的幼儿现场设计,真人秀表演;有的幼儿为瓶宝宝设计合适的服装,个个干的不亦乐乎!孩子们既欢快地“工作”,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敢于将自己的作品自豪、大方的展现在同伴面前。我们还带幼儿参观布店、逛商场。其中涉及的面料的厚薄、颜色与季节的关系,花纹排列的方式等,从多角度的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充分的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欣赏美,沉浸在美的世界里!

 

学习和探索的合作伙伴

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在活动中既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又要在参与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反应、兴趣和发展水平及时的支持、引导。教师在活动中要深入和详细的探索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提供对幼儿的能力有一定挑战意义的问题情景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思考,促使幼儿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

陈鹤琴先生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在幼儿园中,尤其是大班幼儿,班级中环境的创设应让幼儿积极参与,每个区角摆放些什么?怎么摆?墙面如何布置?这些都要与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虽然,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比教师本人独立完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就其教育效果来说,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有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案例2我班(大班)的幼儿听说班级里的区域要重新布置,孩子们可高兴了,他们迫不及待地围着老师问:“杜老师,你们准备把教室打扮成什么样子呀?我们要做什么区域?……”一时间许多孩子便围着我问个不停,大家见我把材料放在桌上更是兴奋极了。“杜老师,让我来帮你吧!”“我也要!我也要!”不知谁提了一个建议便得到大家一致响应。是呀,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与我们的区域的布置呢?在以往的环境布置中都是由老师一手包办,极少有让孩子参与的机会,更是轮不到孩子做主了。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不是提倡尊重孩子、与幼儿共同成长吗?这正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孩子们兴致高涨,一会儿,孩子们很快分成几组,他们自己分工合作,有的挂衣服叠衣服,有的剪报纸贴花边做衣服,有的帮老师一起准备颜料、铅画纸要印染花布,有的在收集、整理大大小小的瓶子要包装它们,还有的在手工绘制面料……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将区域布置好了。通过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我们班的“T型舞台”、“蜡染坊”、“服装加工厂”便产生了。别说,孩子们做得有模有样,取的名字也还不错呢!

反之,教师将自己的意图、想法强加于幼儿,幼儿的表现可能是倦怠,可能是无谓的顺从,也可能是游离于其他幼儿的。

然而,在兴趣的支持、满足下,幼儿敢于表现,敢于自己做主,他们可以“我行我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扰,创造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这样的天地里,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也就是说,为了为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教师也要懂得去相信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爱的快乐,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建立自信心。和孩子交流是与其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上看待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幼儿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宽松、充满爱与平等的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我约束等良好的品质。

 

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材料

生性好动,喜欢探索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学习家。“二期课改”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整合理念等正好为幼儿的创造性、自主性、探索性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案例3小班幼儿对外界新鲜的刺激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进入情境中。在一次午间休息的故事聆听《春姑娘来了》后,第二天就有一个叫嘟嘟的小女孩手拿一朵牵牛花高兴地向伙伴们展示、炫耀自己的发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杜老师,我在马路边找到春姑娘来了!”兴奋之情感染了班中的每一个幼儿,相拥着围成了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大家争相着欣赏着牵牛花,有个孩子叫了起来:“这叫喇叭花!”“为什么呢?”许多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它象一个喇叭呀!”紧接着,孩子们就有了新的谈论话题,“这花真漂亮!”“不可以摘花的!”“我妈妈告诉过我的,它只在早上开花的!”“为什么呀?”……几天里,教室里多了许多盆栽,我也让家长共同配合通过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收集到许多图片。同时,教师还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涂色、粘贴、剪画、拼贴、制作……)激发了幼儿的交往行为,孩子们自发的产生了买卖花草的游戏;又结合了数数、多少、颜色等数形概念,全面、隐性的暗示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的整合了知识、社会性、情感等内容。 由此,也说明了兴趣使然下的环境是隐藏的教师,无声的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性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4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及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和物是极为感兴趣的。就在我园的听课、评课中,在一位老师的一节集体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正在认真地用放大镜观察指纹,用橡皮泥、印泥等印指纹。明明发现自己的指纹与亮亮的不同,觉得很奇怪。亮亮解释道:“那当然了,你是你妈妈生的,我是我妈妈生的,所以指纹就不一样了。”这时,教师肯定亮亮说:“对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的一句话把孩子们的兴趣及探索行为划上了句号,这会使孩子们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正确答案就在成人头脑里,而自己的任务就是记住这些答案。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象美国教育家尼尔.普特斯曼所说的那样:进入学校时象问号,离开学校时象句号。

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幼儿。当有的幼儿还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时,教师却把结论告诉了所有幼儿。这不仅使教育契机擦肩而过,而且也是对幼儿极大的不尊重。

我想,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请幼儿回家做个小调查,收集家人、邻居及更多人的指纹和有关指纹的故事、趣事。之后,我会组织幼儿探讨指纹的秘密。(1)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收集到这些指纹的,这些指纹是否一样。(2)请幼儿介绍有关指纹的故事和趣事。(3)讨论哪些地方会明显地留下指纹,如水杯、带水气的玻璃窗等。(4)播放录像小片段,如古装戏里的手印画押,警察利用指纹破案,有些发达国家建立指纹档案以鉴别人的身份,等等,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指纹及其用途。也就是说要利用幼儿的兴趣生成活动,相信孩子的探索能力。

案例5在让孩子们感知了溶解的现象后,活动后我在金鱼缸里放了木珠、雪花片、瓶盖、肥皂和彩泥,让幼儿继续观察。

几天以后。“杜老师,水变臭了!快,快来看呀!”天天边说便拉着我往窗台边走。果然,原本清澈的一缸水因溶解的肥皂和彩泥而变得混浊,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很吸引孩子的话题,于是,我故作惊讶状:“真的,水臭了!我放的是干净的水,怎么会变臭呢?”“彩泥是臭的,它溶解后水就变臭了!”“不是的,不是的,彩泥是香的!”“是臭的!”“是香的!”有人争执起来。孩子们都看着我,希望我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这时,我故意摇摇头说:“我也没闻过,你们去闻一闻,不就知道了吗?”孩子们争着去闻彩泥的味道。“杜老师,我知道了!肥皂的气味和彩泥的气味混在一起,水才变臭的。”这个答案听上去很又道理,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这时,我故意不解地问:“你们的意思是说,如果把它们分开放,水就不会变臭了,对吗?”“对!”“那这样吧,我去拿两只小碗,装点水,一只碗里放肥皂,一只碗里放彩泥,过几天看看是不是象你们说的那样,好吗?”“好!”

这以后,孩子们不时地去看、去闻,充满了兴趣。这天,我刚进门,皓皓就对我说:“杜老师,彩泥水变臭了,肥皂水没有臭。”“是的,我也闻到了。”龚依霖,一个不太愿意说话的女孩也大声地说。这个小试验竟然让孩子们如此关注,真是有点让我欣喜若狂。这时,我又进一步提问:“你们不是说把它们分开放,水就不会变臭了吗?怎么彩泥水还是会变臭呢?”孩子们没有回应我,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难了,就连忙换了一个话题:“如果不想让那缸水变臭,什么东西不要放呢?”“彩泥!”“彩泥和肥皂都不要放!”看来我们又可以做个小试验了……

水为什么会变臭?直至最后,问题似乎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开始对自己发现的现象和问题产生了兴趣、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他们渴望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要培养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探索、会创造,除了正规的科学活动外,教师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们的发现,尊重他们的兴趣,相信他们潜在的能力,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分析,尝试解决疑问,使孩子的探索欲望得到满足,能力获得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就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幼儿、帮助问题继续深入下去,激起孩子的主动学习的欲望;与孩子们一起参与,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他们的游戏,会使他们很高兴,并更积极、投入。换句话说,也就是当今的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要将孩子推在主角的位置,不断追随幼儿有价值的问题的生成;要成为对孩子有促进作用的促进者及善于研究的研究者;……但教师的介入,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的,只是在学习的路上遇到了块挡路的大石头,教师的任务不是去搬掉大石头,而是让孩子自己搬掉挡路石。我们教师要努力使孩子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孩子们学会学习。

 

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兴趣可以使人沉醉,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兴趣可以引导人发觉自身潜力,甚至超越能力极限。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久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他(她)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说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她)做什么,就帮助他(她)做什么,而是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会对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表现,如果老师对孩子置之不理,孩子的求知欲就会泯灭。相反,如果老师能热情对待幼儿的提问引导幼儿去认识,去探索,并引发更多的问题,那么幼儿就会激发起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勤奋和刻苦学习的习惯。

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乐趣,使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老师应该注意让幼儿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加以鼓励。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她)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兴趣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她)总是以主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显然,让幼儿在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中可以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幼儿自由、富有个性、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