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追踪

小小的个子、灵敏的身体、能说会道、见面就熟、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天天。

记得小班时,在9月开学前夕,我和搭班去家访,想更多侧面地了解天天个性、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家访这个更直接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一个直面的认识和沟通,从而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快快的熟悉起来。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天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热情好客、大方主动,刚见面就似老朋友般的什么都聊,什么都说。

可是,在小班开学的第一个月里,几乎每天来园他总会与父母、老师“小打小闹”、折腾一番,而后才能稳定自己情绪,渐进状态。

除此之外的午餐、午睡、日常活动都显现他自我中心、随心所欲的一面,经常的:离开小椅子,用沪语进行交流和交往,午睡难以入睡且影响他人,午餐挑食,还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有时还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情绪。

为此,我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了解到孩子除了精力旺盛外,睡觉前的翻来覆去是每天必须的前奏曲。其实,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孩子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于是,每次的午睡,在照看好每位孩子的同时,我会拉着他的小手让他快快入睡,我会拍拍他的小背哄他睡觉,让他有如在家、有妈妈陪伴的感受。一段时间后,现在老师只要在他面前稍坐片刻即可以很快入睡。不用再使“拍”“哄”……等招数了。

而天天早晨来园时的闹情绪,我分析这其实是一种依恋情绪,孩子毕竟还小,从心理上说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朋友还不熟悉,还没有完全的接受,还要给孩子一点过度的时间。因此,我的对策则是:针对他爱说的特点,与他“私交”,与他叉开话题,即不哄他也不责怪他,而是说昨天或刚才开心的事、有趣的事,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分散他的注意力。果然,这个办法十分奏效,一会儿的功夫就喜笑颜开,愁眉双展了。同时也更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

从天天父母那儿,我得知孩子回到家讲的最多的就是幼儿园里的事情,最喜欢的人也是老师。天天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他从情感上已经接受了老师和同伴。老师和同伴也成为了天天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

面对不同的孩子,教师的教育手段、回应策略也是不同的。老师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和天天的个体性行为,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手段分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最短的时间拉近了和孩子间的距离,使孩子很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调整了自己的个体行为,同时也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

 

 

 

翔殷幼稚园  杜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