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主题:                      动物园

年龄段:小班下学期

观察实录:(第一次)

音乐刚起,孩子们就欣喜地走到各个游戏区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开始游戏了。

今天娃娃家热闹非凡,萱萱由于晚来一步,而没有换上“妈妈的鞋子”,穿上围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小朋友扮演妈妈。她生气地撅起小嘴,唉声叹气。

看到这一幕,王老师赶紧走到萱萱身旁,在她耳畔轻声地说:“你今天从家里带来了什么玩具?”

“小狗玩具。”萱萱嘟囔着。

“小狗正看着你呢,它好寂寞哦,想和你一起玩!”老师接着说。

萱萱马上从玩具橱里抱出了小狗,并高兴地带着小狗一起逛超市、到娃娃家做客,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

分析反思:

为了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教师已经在班级中创设了两个“娃娃家”——红红家和蓝蓝家。同时,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增强角色意识,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就从服饰和道具的投放上动了一番脑筋,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妈妈使用的小包、皮鞋和围裙。这样更促使幼儿积极地扮演娃娃家角色,满足了幼儿模仿成人的愿望。由于小班幼儿角色的扮演,情节的发展往往受到玩具材料的暗示和影响,因此当幼儿不能扮演他所心仪的角色,游戏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沮丧,生气的情绪。

支持推动:

游戏中当王教师察觉到萱萱由于不能扮演“妈妈”而出现情绪不愉快时,就及时介入了游戏。她通过用游戏化的口吻,形象化的语言不仅帮助幼儿化解了不愉快的情绪,而且用玩具小狗来转移萱萱的注意力,暗示她带着玩具一起游戏,从而产生了“带小狗到娃娃家做客”等的新游戏情节,为游戏情节的后续发展和新的游戏主题的生成做了铺垫。

 

观察实录:(第二次)

最近这段时间,孩子们陆续从家里带来了许多长毛绒动物玩具。游戏时他们经常带着长毛绒玩具聚集在一起,把花园挤得水泄不通。

“我的小猫很可爱的,它最爱吃小鱼啦!我今天带它出来玩。”

“我的小猴很调皮,我最喜欢它,我要到超市去买一点香蕉、桃子给它吃。”

“我今天带来的是小兔子,我要带它到红红家去做客。”

……

分析反思:

上次游戏讲评,王老师请萱萱小朋友介绍游戏中带玩具小狗玩的内容和情节,因而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带来各自家中的动物玩具,并自发地聚在一起谈论动物和玩具动物做游戏的游戏行为。

可见,动物始终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之一,他们自然的将萱萱的游戏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游戏玩耍中,并主动、积极地运用这些经验,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此交流和显现,获得游戏的满足。

支持推动:

宽松的游戏氛围能使幼儿感到安全与快乐,这需要教师用心去创造。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和满足他们对游戏的需求,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教师既然已经关注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就应该顺势而为,采用以下的介入策略来满足幼儿的兴趣,推动幼儿的游戏向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1、引导幼儿收集家中各种大小、不同类别的长毛绒动物玩具。

2、将“花园”调整为“动物乐园”的主题。

3、创设多样的环境材料,促进幼儿的活动以及情节的发展。

1)将猛兽(老虎、狮子等)放置在牛奶盒或衬衫盒内,固定在墙壁上,提供绳子和大小、粗细不同的木珠或吸管,让幼儿玩“做笼子”的游戏。

2)将动物园分隔,装饰成海、陆、空三个空间,将各种动物按它们的生活环境进行分类。

3)提供动物喜欢的“食物”骨头、鱼、青菜、萝卜、树叶……提供各种工具:筷子、匙子、镊子……幼儿可根据动物的不同习性进行喂养。

4)提供各种夹子(木制的、塑料的、铁制的、竹制的、不锈钢的……)提供小螃蟹、小刺猬、毛毛虫等动物,幼儿可以玩夹夹子的游戏。

5)教师可以将有关动物的书籍放置在“动物乐园”里,供幼儿阅读。

 

观察实录:(第三次)

大清早,许多幼儿来到幼儿园就被“动物乐园”深深吸引了,他们情不自禁的走到“动物乐园”,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玩了起来。有的在喂动物吃东西;有的在夹夹子;有的在做笼子,把狮子关起来;有的在看书;……

孩子们专注,投入地在做这些事情,快乐而满足。

分析反思:

丰富多样的玩具材料,给幼儿的选择带来更多的空间,带来更多操作上的挑战。当然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首先,材料的色彩和外形要吸引幼儿,使幼儿对材料本身感兴趣,从而投入到活动中。其次,材料的种类、数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活动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投放。这样,幼儿既能有所选择地使用材料,同时又能找到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材料。

 

启示: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是自然而真实的,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水平会表露无遗,因而会出现许多教师预料之外的游戏内容和情节。这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抓住有价值的因素和内容,同时积极创设环境,提供材料玩具,支持、引导、推动幼儿游戏活动的发展。

 

翔殷幼稚园  杜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