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业 引 领 让 我 拥 有 教 育 智 慧

____ 二期课改中托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奉贤区奉浦幼儿园 唐林华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上海市 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中指出: 营造清洁、安全、温馨的家庭式环境,提供方便、柔和 、易 消毒的生活设施,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家庭式环境”新的理念、新的亮点, 使我对托班教养环境进行了重新审视。

如何才能更好营造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呢?如何提供轻巧、柔性、方便的生活设施,便于孩子休息和随意活动?孩子的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空间怎样创设最为适宜?家园共育中如何让孩子在充满亲情的家庭中开心、开口、开窍?……面对这些困惑,通过各方面专家的理论引领,问题引导,创新引航下,我在实践中逐渐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  理论的引领,丰厚了我的理论底蕴 。

今年九月,园领导让我分管和研究 2-3岁幼儿教养工作。虽然工作已十几年了,但托班教养工作是全新的。如何准确把握托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托班幼儿教养规律,从而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这是我进入托班后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这时管理经验丰富的夏园长及时递给了我《上海市0-3婴幼儿教养方案》、一张专家讲座的光盘、《学前教育研究》等理论书籍和专业杂志,并通过教研活动组织大家一起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讨论式学习、案例式学习、问题式学习、辨析式学习等。通过学习,我逐渐树立了婴幼儿教养工作的新理念,并努力地转化着自身的教育行为。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我在每个区域的橱柜上摆放了附有幼儿与家人照片的像架,在最醒目的橱柜上摆放全班孩子和教师合影的像架,好温馨,我们的教室成了孩子们共同的家,减轻了离家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我的动物宝宝” ——我在每一个活动区里铺上了地毯并提供了有趣形象的小鱼、小乌龟、花宝宝等柔软的动物坐垫,孩子自主地选择动物宝宝,在自主选择中了解隐性的操作规则。

“唐老师是妈妈” ——每天来园离园时我总会给每个孩子亲近搂抱一下;孩子刚入园哭闹不愿睡觉时,我像妈妈一样的搂着拍着陪她一起睡;当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时我就去亲亲小脸,给孩子母亲般的关爱 ……

在夏园长的引领下,我走近了孩子,为孩子创设了一个 温馨 的心理环境, “我喜欢唐老师!”孩子们甜甜的声音渗进了我的心田,我享受到了理论引领的成功感和喜悦,我对托班的教养工作更有信心了。

•  问题的引导,提高了我的反思能力。

最让我庆幸的是,在我工作进入适应阶段时,幼儿园安排了进修院的宋志红老师来我园指导托班的环境创设和利用。她深刻、细致地分析了我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非常具体、鲜活地描述了许多操作性很强的优秀案例建议我去借鉴。她告戒我:“一个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到活动室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种暗示。我们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你在托班环境创设中你是如何研究以下问题的——动态与静态环境如何安排?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如何体现?封闭与开放如何协调?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如何结合?……”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尝试。

“热闹的主题角”—— 我开始尝试 主要有老师预设提供与主题有关的图片、资料,呈现在主题资料版上,让孩子自由的观看、讲述 。一个主题下来,我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只是看看,很少有孩子去说说。于是我意识到下一个主题角的创设的调整,我又预设提供了实物的资料,这下主题角里可热闹了:孩子围着各种各样的绳子看着、摸着、玩着、说着。有的说:“这个,我家里有的 。”有的说:“我鞋子上有的!”有的说:“我的帽子上有的。” ……在孩子的对话中,我找到了许多孩子生成的内容。既然孩子看着材料能说得这么丰富,我想“收集资料”托班的孩子也能试试。接着我又有了新的完善,在教师的预设中加入了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也去寻找实物的资料。对收集的主题资料如何更多地挖掘其教育价值呢?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我把所有的资料进行分类按大小、形状、颜色等摆放,有的把它设置在真实情景中。如在“树叶飘飘”的主题中,孩子们对自己捡来的树说出好多像什么,我马上捕捉了孩子即时生成,在活动后我把落叶制作成了滑板车并让小兔站在上面;制作树叶帽子戴在了小鸟的头上等,让孩子 生成更多的遐想……

问题的引导,提高了我的反思能力,更调动了孩子通过环境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创新的引航,促进我跨越式发展。

近来,我参加了“上海市课程的园本化培训”;参加了奉贤区教育培训管理中心举办的“园级后备干部研修班学习、考察;参加了奉贤区学前教育“ 0-3岁婴幼儿教养中心组”的研究……聆听了市级专家报告,与同行的切磋过程中,我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创新的火花一次次得到绽放:

“神奇的植物角”—— 植物观察角里我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用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大积木拼插成了火车,把教师和孩子、家长和孩子制作的栩栩如生“丝瓜鱼”、“扎洋葱辫的南瓜娃娃”、“文旦妈妈”、“”土豆房子”、“红薯爷爷”、“萝卜的一家” ……装进了漂亮的火车!每天孩子、家长、其他的老师都经过这儿,欣赏着、议论着,感到了制作的创新和精美,感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奥妙,更让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

“我们都很忙” ——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追随着孩子的需要,孩子在教师的关注中得到了经验积累与体验。考虑到托班幼孩子年龄小 ,每天都在游戏中增长着本领,环境创设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我尽可能地观察孩子,及时发现他们的需要,随着孩子的发展不断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材料,从而满足他们游戏学习的需要。于是,我在娃娃家里,今天增加了一条小被子,让孩子用它哄娃娃睡觉,学习叠被子。明天又多了一台饮水机,让孩子给娃娃倒水喝水……孩子喜欢抽拉午睡室窗帘,我就在娃娃家的卧室——小木屋上装上小窗帘和彩色门帘;孩子要玩“买菜”的游戏,我就准备好了小篮子与蔬菜;孩子要玩“吃饭”的游戏,我就增加小勺、小碗和水果……丰富多彩不断变换的环境,招惹得孩子每天玩得乐此不疲,毫无厌倦疲乏之意,他们在幼儿园个个都很“忙” !

“家园共育” ——二期课改对环境创设利用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幼儿园,其触角向家庭、社区延伸。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我认识到只有让家长共同参与,家长才能理解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才能努力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 欣赏者、响应者、创造者。 在集体教学区的绿色大地毯上我发动家长一起完成用红绒线绣成一间两层楼的红房子,每次活动孩子很自然的找到自己坐的位置,形成良好的环境秩序。在这个过程中也让 家长了解了隐性教育的价值。

创造性的实践,使我的工作长了翱翔的翅膀,专业化水平有了跨越式地发展。虽然托班教养工作对我才刚刚起步,虽然工作中我还会出现许多问题,但我坚信在各种专业引领下,我会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相信我会成功,相信我的孩子笑容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