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拇 指
---- 新教材 主题活动 两只小手
活动观察:
“两个老老头,见面点点头 ……”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弯曲大拇指做老老头,想让孩子感受学做手指谣带来的快乐。可是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了,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天,我调整了做法 。我们用卡纸制作了许多不同形象的老爷爷的指偶,投放在了感知觉活动区。童陆琦第一个走到雨篷下放指偶的盒子旁,她看见一个个像圈圈一样的东西,拿了一个摆弄了起来。接着和她一起的吴梦欣也拿了一个说:“我也要这个。”我走进去说:“我要两个。”说着把两个指偶套在了大拇指上又念起了老老头的儿歌,两个老老头,见面点点头 ……她们俩马上来劲了,把手里的圈圈马上也套在了自己的大拇指上,不停弯曲、摆动,使劲让大拇指上的老老头动起来。这时,张邢羽、陈博凯也进来了,也拿了指偶玩起了手指谣的游戏。活动区的表演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
不多一会儿,我看见纸盒里的指偶被孩子掏空了,原来在他们的五个手指上全戴上指偶。我高兴地说:“哇!有几个老老头见面了?”他们的举着小手数了起来。
行为分析和教养支持:
维果斯基曾说过, 3岁以下的孩子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大纲在那里进行学习的。观察中可以看出,2-3岁孩子他们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她们较少关注成人为他们安排的一些活动,因此安排、调整更多的小组、个别活动是最受孩子喜欢的。
托班孩子的记忆、思维是在与材料直接的活动中进行的,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活动中我单纯的细小动作,在孩子的眼里是枯糙乏味,小小指偶的出现激起孩子的活动热情。
喜爱模仿、喜欢跟从是托班孩子的特点。所以我尽可能为孩子创造的活动环境、指导用语(短小的儿歌)和动作,让孩子有很明确的可模仿性。 孩子在摆弄、操作指偶中,获得各种感官活动的经验,并自主探索和扩展到了其他的手指。
|